为深入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近日,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长征路上的道德火种: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与传承”为主题,打造“思政+艺术”特色课堂,通过绘画、音乐、诗朗诵等多元艺术形式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让革命历史从书本走向生动实践,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课程以“星火溯源—丰碑永驻—火炬相传”为主线,将抽象的革命道德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体验。课堂特别设计沉浸式艺术展演:播放《血战湘江》电影片段还原陈树湘师长断肠取义的悲壮瞬间,通过油画《军服》讲述军需处长舍棉衣救伤员的故事,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传唱展现革命队伍的纪律自觉。课堂还通过“问题式讨论”激发思考:从苏区“打土豪分田地”到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革命道德如何在新时代创新传承?学生们结合案例讨论认为,武汉封城时的集体坚守,正是“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当代诠释,让革命道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焕发新生。

“用画作解读历史,用歌声传递精神,这堂课让长征故事‘活’了起来!”课后,参与绘画创作的同学表示,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对话。许多学生反馈,这种“专题+艺术”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当我们跟着《七律·长征》的朗诵感受‘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时,理想信念不再抽象,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

该课程是学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积极尝试,未来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探索“艺术叙事+思政育人”的多元路径,引导青年学生在艺术浸润中感悟革命道德的时代价值,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永续传承。
图文来源:陈专欣
一审一校:李 曦
二审二校:孔柠檬
三审三校:刘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