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一)招生规模
2023年共招生20人,其中本科为社会工作专业占比30%。
(二)师资队伍
通过学校公开招考,招录了彭萍(社工硕士)、胡许悦(社工硕士),转岗了牛浩、李美贤两位社工硕士,进一步夯实了师资的社工专业基础。同时,从政府部门、社区和社工机构聘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务能力高超、行业影响较大的兼职导师,以及选派校内导师到政府部门、社区和社工机构挂职锻炼、担任顾问和督导等举措,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和能力。
(三)培养方案调整
一是研究方向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原来开设的农村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四个研究方向调整为基层社会治理、家校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等三个研究方向。二是学科基础课调整。根据国务院核心课程指南及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2022年),学科基础课8学分要求,将《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由学科基础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三是专业选修课增设课程。为凸显培养学院及学科专业特色,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增设《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史专题研究》《家庭社会工作》《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等课程。
二、党建与思政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职责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拓宽强化师德建设途径。学位点教师吕承文、李美贤等带领学生参与“青年红色逐梦之旅”强化价值引领。MSW教研室获得“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和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从未出现教师因师德师风不正、违反法律法规、学术不端等被查处或通报的情况。
(二)思政教育措施
一是以学科专业理论为依托,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框架解析社会事实。在理论研究中,通过理解社会构成与发展逻辑,树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原则、辨证思维方式和矛盾分析方法;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专业理论课之外,拓展课堂教学的延伸学习模式,开设“自主读书分析会”、“言马论坛——名师学术报告”等系列学术活动,注重专业课程理论的内涵延伸。二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实现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院通过开展禁毒社工项目、关爱城市边缘社区留守儿童群体项目、关爱老年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三是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实现品格塑造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基层党建以学生党支部“学校样板支部”和“赣鄱党建”建设平台为抓手,通过榜样引领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有为青年。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体验、参观寻访等学习实践活动,打造生动可触碰的红色课堂,主动带领研究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三、教学科研
(一)教师科研
学位点教师卢丽刚、肖长春、苏红、张昭国、舒曼等发表期刊论文5篇,获批《新时期“两地分居”家庭婚育价值观异化研究》《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与演进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两项。
(二)实践教学
2023年9月1日到12月31日,22级全日制社会工作7人分别赴台州天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陆浩担任实习督导;江西省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何东担任实习督导;江西省小桔灯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杨海兰担任实习督导。通过实习,同学们对司法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实务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三)学术交流
学院分别邀请了《社会工作主编》邹鹰、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华中师范大学余维海通过线上会议举办了学术讲座,邀请了吉首大学白晋湘、华中师范大学愈思念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学科点教师张昭国、舒曼及研究生卢春艳、周子钰赴武汉、长沙参加“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与MSW教育中心主任联席会”“社会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
(四)基地建设
以学校与瑞金市政府合作签署成立的瑞金研究院为基础平台,与瑞金市社会工作部就社工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达成合作协议。
(五)承办省级学术会议
2023年12月,承办了由江西省社会学会举办的2003年社会学年会暨江西省社会工作协会成立大会,邀请了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南京大学成伯清教授等举办“苏区乡村振兴暨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四、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师资队伍人才短缺。目前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最主要的短板是缺乏高端领军型人才,高水平人才发展平台还不够多,导致学科整体科研水平难以上台阶。二是人才梯队建设缺口较大,硕士生导师数量不足、青年教师严重缺少。
(二)专业方向和研究特色还需进一步整合。虽然本学位点已经明确发展方向,形成了研究和实践特色,但内部研究力量还存着分离,个别教师和研究生的力量还没有围绕学位点发展目标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整合和调动相关资源,形成新的创新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实践。
今后工作,要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相结合,完善团队建设。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基础办公条件、提高科研奖励政策支持四个方面为学位点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物质保障。